首页   >>   正文
新闻中心

【师生热议本科教育】本科生代表畅想如何高质量成长

2021年04月01日    作者:整理编辑:张莉 钟秀玲 向宇晴 审稿:钟秀玲阅读量:


3月23日,全院召开一流本科教育大会明确指出,“十四五”要全面提升一流本科教育质量,全体师生要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攻坚克难,要以“进京赶考”姿态答好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考卷”,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使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着力提升深造率,奋力推动一流本科人才培养。

会后,本科生代表纷纷畅想如何实现自我高质量成长。

校“优秀学生标兵”、现被清华大学录取继续攻读研究生,财务管理专业2017级夏瑜燭同学:学院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在课程、科研、实践三方面助力我不断成长。本科课程设置的不断优化与线上下课程资源的使用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视野,基础的科研训练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学院对社会实践的支持给予了我更多机会深入基层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院学生会副主席、现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继续攻读研究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7级曾宣烨同学:本科学习这四年,学院课程安排合理,老师讲授知识生动,吸引我不断地探索知识的奥秘。比如徐定德老师给我们上的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是我的科研启蒙课程。徐老师的激情洋溢和对科研的热爱感染了我,激发了我科研的兴趣,推动我踏上科研之路。非常幸运能够遇见徐老师这样的引路人,我今天取得的成绩和徐老师的帮助密不可分。同时也感谢学院每一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让我在双一流课程的学习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受到了温暖。

校“优秀学生标兵”、现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为硕博连读生,工商管理专业2017级庄林妹同学:在就读于太阳集团tyc5997近4年的本科时光中,我切身体会到学院深耕于一流本科教育事业。学院量体裁衣,努力为学生打造适合个人发展的课程体系,翻转课堂、课外实践等多样化课程形式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课程体验,丰富的科研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在本科导师的悉心指导之下,依托学院提供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科研项目,我逐步走上科研道路并取得一些成果。毕业在即,凭借本科期间系统的科研培训而打下的科研基础,我选择坚守科研,走上更高的舞台,为国家减灾防灾事业贡献力量。

现被四川大学录取攻读研究生,审计学专业2017级王姝琪同学:学院老师通过课程建设来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工作的落实,根据审计学专业的特点,着力提高了课程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性,提高了课程的挑战度,强化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了我们深度分析的钻研态度以及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在课程学习中,我们的综合素质也到了全面的提升。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2020级罗忆明同学:在这半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有幸遇见众多高水平教学的老师,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学院为我们专业提供了诸如菜博会等高质量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加我们的见识,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如今,学院的一流专业建设扬帆起航,我就读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成功评上省级一流专业。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知识信念,为国家乡村振兴做出应有贡献。

互联网+省赛铜奖、中国数学建模比赛F奖(特等奖)获得者,财务管理专业2019级张楚悦同学:学院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不仅是在“十四五”期间抓住“新农科”“新文科”等新机遇的体现,同时也是基于会计类等相关领域人才未来转型方向,适应时代发展与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表征。学院大力建设一流本科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师资、完善的教学设施等软、硬件资源,让我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中不断提升自我。特别幸运能作为管院的一份子,有幸共同参与见证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宏伟历程。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20级陈星彤同学:学院的本科教育建设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给予我们许多宝贵的发展机遇,同时,学院鼓励我们在课堂学习之余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投入到实践中,从而推动我们综合素质全面地发展和提高。农经专业的培养方案兼顾专业学习与情怀兴趣,学院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行动,让我对农经专业更加充满兴致与学习的渴望。

工商管理专业2019级蒲宏扬同学: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院在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工作上,其规模、结构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改变,为全面推进学校一流学科的建设发挥了先导性的作用。于我个人而言,也正是学院在推进教育前进中体现出的担当和引领,深深影响了我,让我在勤以致学的道路上更加笃定地前进,也想以自己优异的成绩来回应学院的工作,同时也为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工作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审计学专业2018级李云涛同学:学院一流本科教育注重思想引领,课堂增添“思政”内容,将家国情怀融入人才培养,这为我们如何将专业知识联系实际提供了路径。与此同时,学院围绕我们成长需要,切实推进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建设,为学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既能适应时代发展之新,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也能拓宽学习时空,使我们掌握更广泛和精准的学习资源。